你找到滿意的工作了嗎
如果有一個工作,除了可以帶來足夠的財富自由、充分發揮天賦,且這個工作又是你所熱愛的,相信對於某些不滿意目前工作的人肯定是迫不及待知道(連我自己都想知道XD),但這絕不是花個十分鐘想一想就知道的,且人對理想的工作也會因為生理、時間、際遇、動機、企圖心等內外在因素而改變。既然如此,就讓《如何找到滿意的工作》這本小書裡的觀念與指導方法給予你一些啟發吧。
市面上不乏談工作與自我實現的書,例如《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新創企業家改寫生涯的方程式》、《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史丹佛大學的創新×創意×創業震撼課程》、《過你的第二人生:你要留在這裡,還是往前走?》等,這幾本書多少都有談到對於工作選擇的看法,大體上也都掌握住財富、天賦、興趣這些面向去思考,不過有書名就開宗明義教你如何選擇理想的工作的書算是少見,除了整理了組織行為教科書上的理論知識,更有趣的是書中也提到一些創新的觀點。對於常看這類書的我,原本只是想溫習一下對於書中的一些既有觀念而已,沒想到還能從書中看到一些新東西,還挺值得的。
這套「人生學校」系列書是由堪稱英倫才子的艾倫‧狄波頓主編,一冊共六本,包括工作、情緒健康、科技、金錢、姓與政治活動。狄波頓曾求學於哈羅學院與劍橋大學,他不只具有專業的哲學背景,也通曉法文、德文與英文,才氣橫溢,文章智趣兼備,書寫主題多變。在二00二年《旅行的藝術》熱銷全球後,目前已有二十多國語言的譯本,在台灣也擁有相當多的粉絲。
即便才子狄波頓創作產量豐富,以哲學的角度深入探討各種與人生有關的主題,並在台灣出版界紅了不下數年,包括許多知名人士也是他的讀者,但偏偏他的任何一本書我都沒看過(先不論他的書的內容和翻譯品質好壞)。當然我也曾經在書店翻過他的幾本書,但都很遺憾地跟我沒有什麼緣分,畢竟我手上要看的書也不少,想買的每一本書都得要考慮再三。
妙的是,還沒看狄波頓寫的書,反倒是有興趣看了他編的書,或許閱讀對我而言真的就是講究一種緣份吧!
這本書的作者-羅曼‧柯茲納里奇(Roman Krznaric),同樣是人生學校的創辦講師,曾獲選為《觀察家報》(Observer)「英國重要的生活思想家」之列,目前也擔任國際慈善組織樂施會(Oxfam)及聯合國顧問。
按狄波頓所說,這六本書被歸類在「勵志書」類別,還真跟我定義的勵志書有極大出入,我所認知的勵志書就是那種書名標題極為聳動,內容充斥著積極正面的語言。那種書看完的當下或許會熱血沸騰,但過了幾天之後又打回原形了,究其根本,這些現代勵志書根本就沒讓讀者面對他們自己所謂的現實狀況啊!
原來,東西方大部分的哲學思想都屬於勵志書類型,如伊比鳩魯的《論愛》、《論正義》與《論人生》,奧里略的《沉思錄》,這些書除了不只單純地以哲學性探討其書名本身,對後人在面對其他困境而言,閱讀這些經典哲學書籍能夠帶來思想的啟發,這就是所謂的勵志效果吧。
在這本書中柯茲納里奇不只提出成功故事,在許多章節後面都會拋出問題,讓讀者看完章節之後可以進入思考,因為所謂好的勵志書籍,不是只作為讀者的興奮劑,更是提出方法論,讓讀者藉由不斷思考,並透過實際行動來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至於方法論方面,會看這本書的讀者本身有著想改變目前職涯或是想探索自我的動機,且每個人因著自己的生長環境、天賦、興趣、人生階段、教育選擇、價值觀等因素會發展出多重的「自我」,在還不了解該如何採取改變的行動之前,柯茲納里奇提出有幾個頗有創意的作法,其中有一個我覺得挺有意思的是個人求職廣告:
寫出半頁的求職廣告,在廣告中寫下你的才能、興趣、核心價值與理念,以及個人特質。另外再寫下其它重要條件,如希望待遇或到國外工作等,但不要寫你屬意的特定職務和你的學經歷。寫完後將求職廣告寄給你身邊各行各業的朋友們,請他們推薦兩三個可能符合你所寫條件的職業(盡量具體,如去里約熱內盧做慈善工作,幫助在街頭流浪的孩子。)
這個方法可以避免掉自己主觀的偏見與判斷,並藉由非同行的朋友們對其求職廣告中的個人特質做出綜合性的建議。如果只是單純找一些身處於同一行業與領域的朋友們討論職涯改變的可能性,這群人就是因為決定待在這一行並向上發展,至少在目前看來不會有改變工作的動機之外,同一業界之間所接觸到的人與資訊、知識都屬差不多的情況下,討論是不太可能有深度的突破的。
這本書的內容輕鬆易讀,又能帶領讀者一步一步建立起對工作的正確的整體觀(而非單純地依賴金錢與主流價值來決定),並思考自己對目前工作的困境與抉擇。不只是已在職場工作的人適合讀,即將步入職場的學生也應該及早對這些問題做一連串的思考。如果藉由這本書少走幾年冤枉路,那也值得了。
至於對工作職涯的思考後的行動?那就是“修行在個人”了。
留言
張貼留言